社交媒体巨头Meta(原Facebook)的股价今年迄今已下跌超过42%,日子更加难过。据彭博新闻6月4日报道,被称为“脸书举报者”的Meta前雇员弗朗西斯·豪根(Frances Haugen)在做客脱口秀节目时,再次炮轰他的前雇主。
霍根说,脸书的算法促进了仇恨和其他言论的传播,并将青少年等用户群体导向有害内容。证据表明,该公司很清楚其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但他们没有相应的对策。如果Meta想要复苏,那么它的掌舵人扎克伯格必须下台。
霍根提到,虚假内容或煽动性内容往往会通过基于喜欢等互动指标的推荐算法快速传播。然而,这种推荐算法并不是脸书或Instagram独有的。在美国流行的Tiktok等短视频平台也通过互动预测用户喜好,推荐更有可能被喜欢的内容。但是现在,这些算法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监督。
脸书的“灾难”会在未来演变成对整个社交媒体平台的质疑吗?
在原有内容监管的基础上,全球社交媒体平台是否会进入“算法监管”时代?
脸书举报者:扎克伯格失职,他必须被解雇!
2021年,离开脸书的霍根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华尔街日报》披露了数千页的脸书内部文件,同时指责他的前雇主“知道他的平台如何被用来传播仇恨、暴力和错误信息,但总是试图隐藏证据。”在上周六(6月4日)的访谈节目中,霍根再次谈到了这件事。
她说,Meta知道其产品正在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在埃塞俄比亚和其他国家煽动种族暴力,但却无所作为。此外,在去年1月6日DC华盛顿州发生骚乱之前,它未能遏制错误信息的传播。
Haugen补充道,面对Meta产品中的各种内容,扎克伯格一直“真诚地认为脸书只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你不高兴是因为你现在看到了(而不是因为这些不良内容不存在),不愿意积极干预。
Haugen还补充说,当她告诉扎克伯格公司对包含种族灭绝内容的审查不够有力时,扎克伯格仍然在增加他对元宇宙的投资,而不是让脸书的系统更加安全。“我认为这是一种失职。”
与大多数其他上市公司不同,扎克伯格现在拥有56%的投票权。”除了马克·扎克伯格,现在没人能控制脸书了.”当被主持人问及扎克伯格是否应该离职时,霍根回答道,“我认为只要扎克伯格还是公司的领导者,公司就无法恢复。”
“把利润放在安全和幸福之上”?扎克伯格:我不是,我不是。
霍根发表上述言论之际,前社交媒体巨头脸书正从其“舒适区”跌落。去年第四季度,脸书日活用户数达到19.3亿(预期19.5亿),月活用户数为29.1亿(预期29.5亿)。该公司旗舰应用的每日数据首次出现环比下降。
再加上侵犯隐私等丑闻,脸书的麻烦越来越多。短期内很难扭转负面形象,广告生意也不如从前。去年底,脸书更名为Meta,在Metauniverse全面造势。只是路还很难走。
财报显示,专门研究元宇宙的Meta公司的Reality Labs部门2021年亏损102亿美元。今年2月,脸书母公司Meta遭遇成立以来最大单月股价跌幅,跌出全球市值前十。如今,其股价已较历史峰值下跌一半。
昨天,Meta的股价收于194.25美元。
结合霍根之前的指控,她指责脸书为了追求“天文数字的利润”,故意将用户置于危险境地:脸书专注的广告销售业务,以用户互动为基础。这意味着脸书将不惜一切代价让用户留在它的平台上——即使脸书知道用户经常接触的这些内容是有害的。
脸书的审计规则和算法是“利润第一”,公司掌舵人扎克伯格难辞其咎。梅塔要去康复,那么梅塔必须“换马”,让扎克伯克下课。然而,这种呼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去年,扎克伯格就明确否认了对脸书“将利润置于安全和幸福之上”的指责。
扎克伯格表示,脸书希望通过广告赚钱,广告商明确表示不希望他们的广告出现在有害或愤怒的内容旁边,因此“推送愤怒的内容赚钱”的商业逻辑没有意义。“我不知道有哪家科技公司开发的产品会让人感到愤怒或沮丧。”扎克伯格还否认了青少年容易受到脸书负面影响的指控。
关于煽动性或仇恨性内容破坏美国民主的指责,扎克伯格说:这个锅不是脸书支持的。扎克伯格认为,社交媒体不是美国两极分化的原因。脸书30亿用户中的绝大多数都在美国以外,他们没有看到社交媒体在这些国家助长了两极分化和社会分裂。
去年国会山骚乱后,许多人指责社交媒体纵容煽动性内容的传播。
扎克伯格指出,许多问题不是脸书的不作为,而是美国立法和监管的不完善。
扎克伯格表示,美国国会应该在用户年龄限制和验证要求等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及平衡青少年的隐私和父母的知情权。“类似于平衡其他社会问题,我认为私营公司不应该自己做所有的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多年来一直倡导更新互联网法规。”
从这个角度看整个行业,不难发现社交媒体监管正在全球升温。大众的关注和质疑也在从一个产品一个公司转移到很多公司和行业,转移到算法本身。
脸书着火了,影响Tiktok?推荐算法成为关注的焦点。
脸书和推特在美国引发了监管争议。在这种趋势下,抖音等平台很快被淘汰。
今年3月,包括加州和马萨诸塞州在内的美国8个州宣布,对中国字节跳动子公司抖音展开全国性的两党调查,重点关注抖音是否对青少年的身体或精神健康造成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推荐算法问题被单独挑了出来。
马萨诸塞州总检察长莫拉·希利的办公室声明说,这次调查将查明抖音对他在造成这些伤害中的作用了解多少。“调查的重点之一是抖音增加年轻用户参与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增加用户在平台上花费的时间和使用的频率。”
福克斯商业新闻报道截图
一直以来,在外界眼中,抖音能横扫欧美,算法优势功不可没。
2017年,原抖音和Musical.ly合并,字节的算法和运营优势,以及Musical.ly的产品和内容优势产生合力。在烧钱和全球疫情的背景下,抖音迎来了大爆发。抖音一刷就停不下来,很多用户觉得这个软件简直比自己还懂自己。
2021年,《纽约时报》发表了《抖音如何让你上瘾》一文。文章中有一段写道:“…人们惊叹于这款应用能够像x光一样透视他们的内心生活。在许多相关的标题中,有一个叫做“抖音的算法比我更了解我的性取向。”
“为什么抖音的算法能吸引用户?”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热门话题。从公开内容来看,抖音推荐算法的参考因素包括赞、评论、标签等。虽然看起来都是“常规”的事情,但在美国媒体看来,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据《纽约时报》报道,一份文件透露,为了追求公司增加日活用户的“终极目标”,抖音选择性地优化了提供给用户的视频内容流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指标:“留存率”(用户是否回访)和“访问时长”。这意味着:这个应用程序希望你尽可能长时间地呆在里面。文章称,这种体验有时被形容为一种“瘾”。
华尔街日报说,抖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观看每个视频的时间来引导你浏览更多你可能喜欢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青少年被误导进入宣扬自杀和自残的危险内容——尽管抖音正在处理这些问题。
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社交媒体监管力度的当下,相比于脸书和推特上对有害内容的质疑,很多对抖音的质疑都来自算法层面:当一款社交软件不断“认识”和“取悦”用户时,是否也在诱导或误导用户——即使“塑造用户”的结果,也绝非推荐算法的目的或这家公司的初衷。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社交媒体监管是个头疼的问题。
直观来看,现在的社交媒体监管问题会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你喜欢什么,我给你推荐什么”的算法机制,为什么管理起来麻烦;问题的后半部分是,人类社会能否抛开这些涉及人性、人性、社会的因素,从技术出发,尽可能找到一把客观的监管尺子。
包括短视频平台在内的社交媒体,往往喜欢更主动地推送喜欢、评论、分享的内容,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相似或类似的东西——在商业逻辑上,这也意味着可以产生更多的流量,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脸书、Twitter、Youtube或Tiktok近年来,流量就是金钱。很多互联网公司,包括社交媒体平台、网购平台,都离不开这个重要的逻辑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很快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
平台要想获得更准确的用户画像,就必须获得更多的用户信息,所以侵犯隐私往往在第一线;或者谣言等有害内容,往往能吸引大量互动,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曝光度,形成流量循环。同样,那些好奇的,甚至是含有色情或暴力内容的,更容易受到一些用户的追捧和传播。
平台不能什么都不做。一、问题陷入困境。
逻辑上,这甚至可以直击“言论自由”的症结所在:
如果把社交平台当成言论自由的广场,是否应该发布有争议的内容?再者,如果有些内容不应该发布,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决定哪些内容可以发布,哪些内容不可以发布?进一步:谁来掌握这种可以影响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力,互联网企业还是地方政府?这个权力应该由谁来赋予,由谁来监督?
更何况,甚至很难界定某些内容是否“有争议”——毕竟那些分享体型、美食或美颜的帖子,很难说,只是因为它们可能会加剧他人的攀比心理、焦虑心理或社会分裂心理(由贫富分化引起),就会被关进“小黑屋”。以美国为例。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自由”的定义非常宽松,可能连美国人自己都不理解。
“马斯克不知道他所说的言论自由是什么。”VOX报告截图
社交网络平台将通过虚拟世界影响现实世界。说的棘手一点,监管绝对不可或缺。这些年来,我们不难看到,国家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监管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引导和规范这个行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欧美国家,互联网也并非“法外之地”:在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有一个“社交网络监控中心”,专门监控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信息;还有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法案,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和49个州的总检察长之间的州际协议。
2011年和2018年,欧洲联盟委员会分别发布了《欧洲联盟关于更安全的社交网络的原则:处理网上错误信息的欧洲方法》和《错误信息行为守则》;英国有《在线社交媒体平台行为准则》和《在线伤害白皮书》,德国有《社交媒体管理法》…
然而,在美国等地,对社交媒体监管不力的担忧从未停止。
今年5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尤瓦尔迪市罗布小学发生恶性枪击案,造成至少21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凶手是一名18岁的高中生。最新调查显示,这名18岁的枪手在作案前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了自己的计划。美国的遮羞布又一次被撕掉了。
算法是顺应人性而生的。人性是不可预测的,但科技至少是可测量的吧?那么从算法出发,能否打开社交媒体监管的第二道门呢?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确实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美媒:中国算法监管值得借鉴。
2021年9月,中国网信办发布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根据文件,规范算法使用,成为算法监管的先行者,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文件公布后,许多内容立即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比如国家介入划定责任红线,建立顶层设计;确立算法的正确导向,防止其干扰舆论;首次算法分类为精准治理和算法备案奠定基础…这些内容和观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华尔街日报说,监管算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们非常不透明。一方面,现在很多决策都是由通过处理大量数据进行学习的机器做出的;另一方面,训练数据中嵌入的偏见可能会无意识地渗透到决策过程中。该算法还可能狭隘地专注于某些目标,“例如放大病毒内容,而不考虑其他影响。”此外,算法的不断更新也加剧了监管的难度。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的全面算法监管计划可能会为西方提供一个参考: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应该避开哪些雷区。文章还称,这份文件最终落地后,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变Tiktok等成功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
同时,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包括保障算法知情权,要求告知用户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公开服务的基本原则、目的和主要运行机制;为了保证算法的选择,应该为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方便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等。
算法监管正从技术角度为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在内的互联网治理提供一个窗口。
在美国,从2017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公共政策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算法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声明,到2021年7月拜登总统签署的行政命令,都在聚焦美国平台算法的监管。但在全球范围内,未来社交媒体是否会迎来内容监管和算法监管的共治时代,仍需要时间来回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梦无畏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idc.com/5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