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互联网

IE退役,Edge接力,最大赢家是谷歌?

2022年6月16日,IE浏览器正式停止运行,第一代浏览器“霸主”的使命结束。

IE是Windows系统的默认浏览器,1995年随着Windows 95系统的出现而诞生。Windows 95也是微软历史上最成功的操作系统之一,帮助微软迅速占领操作系统市场。捆绑IE浏览器仅用了3年时间就成为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浏览器,并在2003年达到历史巅峰,全球份额达到95%,远超Chrome、Safari等主流浏览器的份额。那是IE浏览器的黄金时代。

然而,21世纪初,随着谷歌开发的Firefox和Chrome的出现,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开始迅速下滑。在国内,QQ、UC等浏览器也采用捆绑下载的流氓方式,市场份额迅速上升,IE浏览器的份额再次受到挤压。另外,IE本身的问题也不小,产品升级跟不上系统升级;被用户诟病的网页加载慢;功能少;体验差等等。

IE的糟糕表现给了竞争对手迎头赶上的机会,甚至微软也对IE进行了重击。2015年,微软推出Edge浏览器,并推荐给用户。具有IE模式的微软Edge浏览器是唯一内置支持和兼容基于IE浏览器的网站和应用的浏览器,以逐步取代IE。沧桑之下,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迅速下滑,从90%下降到不足2%。2022年,IE浏览器结束了27年的历史,并于6月16日宣布永久关闭。

IE退役,Edge接力,最大赢家是谷歌?

退役IE,边缘中继

IE退役后,其功能将由微软的微软Edge浏览器接管。然而不久前,微软Edge的桌面市场份额突破10%,与IE曾经辉煌的时刻相去甚远。其功能可以替代,但市场份额不能转让。

根据statcounter公布的中国桌面浏览器市场份额排行榜,截至2022年5月,排名前七的浏览器分别是谷歌Chrome、360浏览器、微软Edge、QQ浏览器、火狐、搜狗高速浏览器和苹果的Safari浏览器。

谷歌的Chrome浏览器以36.82%的份额遥遥领先,360浏览器以23.1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微软Edge虽然排名第三,但14.97%的份额与前两名相差甚远。微软Edge的发展离不开Windows的捆绑和推送,但自身产品的使用感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Chrome使用开源浏览器内核,浏览速度快,支持丰富的插件生态,在市场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现在Edge要突破Chrome的包围圈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Chrome的领先优势不仅体现在国内份额上,还体现在全球浏览器份额上。在全球桌面浏览器市场份额中,Chrome的份额高达66.16%。捆绑Windows系统,Edge也能排到全球第二,但份额只有10.12%,与Chrome差距巨大。IE浏览器时代恐怕很难复制一次。

IE浏览器停用对微软有什么影响?

IE短暂的辉煌主要是因为其依托Windows的天然优势,而微软本身对搜索引擎的发展不够重视。IE没有移动产品,也不开发Android和iOS平台。随着谷歌和苹果搜索引擎的崛起,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机遇的微软,现在想大力发展搜索引擎已经来不及了。微软必须建立除Windows和Office之外的竞争力。

除了发布取代IE的新浏览器,微软近年来在智能云方面进行了战略转型,重点大力发展云计算业务,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Windows不再是微软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微软财报,2020财年,微软智能云业务实现营收483.7亿美元,首次超过个人计算业务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34%;收入增长率为24%,远高于个人电脑业务的5%。它是微软增长最快的业务,已经成为微软除Windows和Office之外的第三大支柱。

微软的个人电脑业务主要包括Windows、搜索和广告、游戏等业务。微软个人电脑业务收入逐年下滑,与搜索引擎密切相关的广告业务增速远不及云业务。微软已经成功建立了公司新的竞争力,云业务将为其带来新的增长。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作为成功向云计算转型的科技巨头,微软将持续受益,开启公司发展的新篇章。

对于正在进行智能云战略转型的微软来说,Windows已经不是公司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依托Windows的IE浏览器停产对微软不会有太大影响,搜索引擎能给微软带来的营收也非常有限。

与微软不同,广告收入是谷歌最大的收入来源。谷歌的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谷歌服务和谷歌云,其中谷歌服务最重要的部分是广告收入。2021年,谷歌广告收入达到2094.97亿美元,占谷歌总收入的81%,是谷歌收入的中流砥柱。

在广告收入中,最重要的是搜索引擎。2021年,搜索引擎为谷歌创造了1489.51亿美元的收入,占该公司总收入的58%。搜索引擎在谷歌的业务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搜索引擎对微软和谷歌有不同的战略定位。目前微软的精力主要用在云计算市场的培育上。虽然在搜索引擎上远远落后于谷歌,但在云计算市场上已经力压谷歌。公司不同的经营方向导致不同的结果。太多的资源,甚至可能很快发现不对劲,逐渐不再追加投入,令其自生自灭。直到15年豆瓣不得不将迁移PC功能逐渐合体,但早已错过了一个黄金时期。

2)战略定力不足:和重点业务机会擦肩而过

伟大的公司至少都会有一个共同点——战略定力。

只要保持极强的战略定力,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变,战术的阶段性错误是可以自我调整和修正的。但很遗憾,豆瓣显然不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分裂7个APP后,经过短暂探索,豆瓣便迅速彻底否定掉了过去的战略,没有做更多的具体分析。

在很多事情上面,豆瓣团队都表现出浅尝辄止的风格,在战略上很少看到能一直推行下去的事情。仅举一例:豆瓣FM如果当时能够下定决心坚持做下去,那么,至少在音乐竞争版图里将会有一席之地。

豆瓣更注重“产品”,思维模式也似乎仍然停留在“PC模式”,这导致可能团队并未意识到大力做一款产品,除了产品设计,还需要版权、商务和更多UGC模式,在决策时仅关注产品层的短期数据,这些都非常容易带来“看似合理”的战术频繁变更。

纵观整个豆瓣产品发展历程:

从1.0版“随时随地查询最靠谱的书影音评分”到2.0“汇集一亿人的生活趣味”再到“我们的精神角落”到6.0又回到“你的书影音世界”,豆瓣的功能重心也从最早的豆瓣影评,到中间推出小事功能、群聊功能,再到都后面的话题等等,不断变化。

豆瓣经历了工具、通讯、社交、社区、工具的波折。

十年前,可能没有人去清晰界定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社交什么是通讯,豆瓣的产品发展是自由的,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但还是那句话,移动端是个零和博弈时代,没有人可以界定豆瓣,但如果连豆瓣自己都界定不清楚要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就必然意味着在每一块儿的投入都不够深入,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任何一块儿的体验都不够用。

如果豆瓣一早就定义清楚自己是个社区产品,聚焦UGC内容的沉淀,那么这么多年,无疑沉淀无数UGC内容瑰宝,可能涉及生活时尚书影音等多个领域,就算后续出现抖音小红书,豆瓣也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如果豆瓣如果从一开始就很坚定地继续做大做强书影音这条线,我相信整个豆瓣团队也能逐渐从战术执行中意识到补齐“资源”和整个业务链条的重要性。

书影音扎进去做,哪一个都能结果。但 可能豆瓣真的并没有完全笃定地想清楚自己的战略方向是什么,没有一条明晰的发展脉络,布局更多还是凭借对完美社区形态的理想而自由展开的,围绕人比围绕内容要更多。

这或许也体现了最朴素的对一个线上社区的全部期待。

1)自我束缚:文青和“要不要赚那几个钱”的对立

社区的商业模式,一直都未被完全挖掘和实践。所以社区赚不到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但致命的问题在于,豆瓣完全可以赚到比现在更多的钱,但他选择不赚……

比如豆瓣电影早年尝试过的电影票务市场。 猫眼电影2021全年营收33.5亿,净利润5.4亿。从体量和净利来看都绝对不能说少,但豆瓣电影特别早就在票务这块停止投入。

这骨子里仍然是文青和“要不要赚那几个钱”的天然对立,这与其说是阿北的主观态度,不如说是社区业务的客观问题。豆瓣本身是个文青社区。

“文青”对赚钱,似乎有一把自己的天平,赚的钱如果足够多,那么这就是一个看起来很宏伟的大项目。

实 际上,今天蓬勃发展的社区,都只能从看起来很没想象力的商业模式做起:广告、会员、直播、卖货……

令人惋惜的是,豆瓣还有着电影、读书这种天然可在垂直领域分一杯羹的商业模式可做,在商业收入上完全可以不至于如此拉胯;而有了更多灵活资金的豆瓣,才会有足够的实力,继续实践那些宏伟构想。

(下) 或许,豆瓣无法成为真正的理想社区?

今年3月,“针对当前豆瓣网存在的严重网络乱象”,网信部门督导组进驻豆瓣网督促整改。

这些年豆瓣社区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促使我们反思,豆瓣与真正理想的社区之间,还隔着什么?

01生态天平的倾斜——没有限制的自由,最终可能是互相伤害

早在2015年,阿北就曾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提到,豆瓣影评是属于大众用户的,不会被少数专业影评或商家操控。这也是豆瓣影评至今仍成为影评标杆的原因。

只是时过境迁,过去那套“靠用户来打败商业”的方式似乎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当具有倾向性的人群规模足够大时,豆瓣影评也能被影响。

如前文所说,移动互联网网民约等于全民,用户群体构成情况是极其多元和复杂的,大家对同一个功能的使用诉求、动机不一致,互联网公司完全“随波逐流”会导致用户群体间比较严重的冲突。

比如当饭圈为idol作品打call,遇到了坚守看质量评分的老豆瓣er,两个群体都足够大,也就意味着阿北所提到的“少数人无法影响大众评分的体系”土崩瓦解。

这种人群多元化后带来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关于评分的意见偏差,也体现在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偏差,甚至涉及到价值观问题。

这样的现象,在豆瓣小组更加淋漓尽致地被放大。

豆瓣小组的三大特征让它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阵地:

创建的开放性:用户可以用任何名义或维度创建一个小组,小组名称、内部规则、管理方式都是相对开放的。

小组的封闭性:封闭小组内容不中心化分发,只在小组内流转。豆瓣小组需要加入才能够发帖,而加入需要通过小组组长审核。

审核的松散性:发帖内容审核和内容管理是非常松散的,管理员对内容有更大的权限。几乎完全处于一个用户自治状态。

在阿北心目中,人性本善,所有的用户应该是和他一样的,大家在其中都能文明相处。

“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都能帮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曾经的豆瓣或许确实如此。

但如今,这种不设防的产品机制就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也为人性阴暗的一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小组讨论申请加入的机制,更可以过滤不同意见,讨论可能容易走向极端。

看起来的“绝对自由”,不仅带来内容安全风险,也会给社区生态带来致命伤害——核心用户群体利益会逐渐被冲击。

当自由失去限制,小部分群体的“自由”最终必将严重侵害其他人群的体验。特别是在豆瓣影评这样相对开放的信息环境里,难免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撕逼、谩骂等糟糕体验。

真正好的社区,应该是有明确好恶和自身的价值判断,例如哔哩哔哩CEO陈睿就一直倡导正向价值的内容力量。

或许豆瓣真的该重新思考思考这个底层问题了,其原因有三点:

首先,有限资源下,对恶的资源倾斜就是对善的惩罚。

社区如同城市,配套硬件设施和资源服务始终是有限的,如果城市人口大幅扩张时,市政管理者没有优先权重,空说“自由”,就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挤兑。尤其是如果有一群社区氛围的破坏者进入时,平台依旧保持所谓中立态度,那社区生态必将迅速失衡,社区发展陷入崩溃边缘。

其次,社区的激励系统会因为纵容而失效。传播学知识告诉我们,负向情绪更容易获得所谓的“社交激励”,平台如果不明确的鼓励什么,惩罚什么,负向内容必然不断发酵。

再次,负向内容往往只能实现短期情绪价值,并伤害社交激励的正向循环。

人类总是在不断寻找希望和正向情绪的。负向情绪和负向内容的价值没有长期生命力。

另外,负向内容往往也容易引发更多负向情绪,如果一个社区充斥着戾气,“社交激励”终究会变成撕逼、扯皮、谩骂等负向行为,让所有的表达者失去最原始的动力。整个社区生态将进入一个自我消耗的恶性循环当中。

最后还有一点,所有负向价值的内容都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很多匿名社区最终都销声匿迹,因为匿名放大了负向表达,整个社区进入自我消耗,不仅难以扩大规模,广告等商业化变现方式本身也和社区调性相悖。

所以,没有任何倾向性的平台看起来非常理想,但何尝不是一个躺平的甩手掌柜。

“看起来很美”,恰恰是毁灭乌托邦最快的方式。

02社区供需的困境——双向互动模式在供需上难以规模化

讲完社区健康生态的问题,我们进入到社区内容的供需层面来谈谈豆瓣的内在问题。

如下图:

在这里,豆瓣的主力之一“影评”,首先就不在框架之中。

因为豆瓣影评不论做的再强,本身也很难构建起一个社区基本的生态自循环:所有的影评主体是影视作品本身,也就意味着UGC表达并不是开放命题,必须围绕作品。

这样很难有更多的优质内容产出,也很难形成用户之间的关系沉淀。

以此来看,豆瓣影评没有长期稳定的内容供给者,而输出的内容本身局限于影视作品,同时用户的互动主体也是影视作品,这里面自我表达和影评er的存在感在豆瓣整个产品体系的设计中都是比较弱的。

豆瓣和贴吧这类互动式社区是不追求内容价值,而强调同好之间平等互动的。这时候我们就得来看参与互动者的核心诉求——为了获得同类的回馈和互动。

互动的人数永远比消费的人数要小很多,更何况需要双向互动,这就让这类互动式的兴趣社区极其容易触碰规模的天花板。

做社区的同行都经常会用一个例子——做好社区产品就如同一个经营一座城市:涉及到人口、生活环境、基建配套,以及货币系统、招商引资等等。对号入座,人口即社区用户规模、生活环境即社区氛围、基建配套即产品基建、

招商引资即引入创作者或机构。在社区这个虚拟城镇中,创作者是各项服务的提供者,那么,如果一段时间内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口不变,但城镇人口极速扩张,服务质量就会快速下降,甚至导致资源挤兑,进而导致人口流失。

从这点来看,就更好理解一个事实——内容型社区则更容易获得规模的增长。

大量消费者只需要获取内容价值,一个优质的创作者最大可以供给数十万规模的消费用户,这样在规模效应上的效率就远大于追求双向互动认可的兴趣互动式社区。

豆瓣的模式本身,就注定了豆瓣不太可能在移动端时代获得最大化的规模增长。也许即使没有走各种弯路,豆瓣业务模式体量的终极目标也就是百万级DAU。

03内容价值的缺失——豆瓣提供的更多是情绪价值

互动式社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大于内容,内容价值稀薄。

我们上豆瓣除了书评影评工具,到底预期得到什么呢?

好像是内容?可我们打开豆瓣前,实际是完全没有预期到底能看到什么内容的。豆瓣历来也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文章、视频或其他类型“内容”。

为了找到有趣的同伴?又好像很少有人把他当成社交平台,仿佛更多是希望得到同类人群的认同、陪伴,或者看看其他人在干嘛。

其实,这本质是一种情绪价值。

就是当你寂寞、孤独、无处排解的时候,进入到某个小组里面,吐槽一下,分享一下,无论吐槽还是分享,你的动机都不是为了成为所谓的KOL然后赚钱,你真的只是希望有一群懂你的人给你一些反馈。你也会期待,到底会得到什么样的未知反馈。其核心是得到某种情绪的回应,情绪回应完毕就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不再会继续发帖。

对个人来说,大部分豆瓣内容是不具备长期内容价值的,所有情绪价值的输出和反馈都是转瞬即逝的。人不可能一直沉浸在某一个情绪里面。

对群体来说更是如此。人与人的悲欢从来都不相通。我们会因为一个事情、一个内容而转发,但我们很少因为一个人的个体情绪(注意,是个体情绪)而产生多大共鸣,很难形成传播。

这也导致豆瓣虽然作为社区鼻祖之一,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沉淀太多优质内容,跟后起之秀小红书、B站、知乎等相比并没有内容沉淀优势,也很难通过优质内容传播实现自增长的良性循环。

04孤岛属性的瓶颈——用户的累积不足以形成大社区效应

社区之所以粘性较强,且往往后发者难以取代,是因为人群聚集到一定规模后,同类兴趣人群浓度较高,导致个体用户即使迁移也再也找不到这一堆人存在的地方。

但豆瓣的问题在于:

豆瓣影评、豆瓣小组、豆瓣FM等核心模块之前是相互割裂的,从产品形态上来讲缺少一个能将几个模块有效打通,并且整合利用的环节。

豆瓣小组的封闭和相互独立的生态,让每一个小组就自成一个小社区。其所聚集的人群迥然不同。即使豆瓣小组整体规模很大,它可能也很难和真正某个垂直领域的社区去比较人群浓度,在社区的人群归属和陪伴感上面就大大减弱。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后,豆瓣这种“自由的互动性社区”模式,让我感到的最大问题,还不只是缺少内容价值,而是没有给真正的优秀创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上升通道和环境。

豆瓣在处理人群问题上始终都是绝对的一视同仁,可真的忽视了绝对的平均主义会让原本高质量的用户丧失持续为社区添砖加瓦的动力。

站在创作者角度来看,辛辛苦苦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如果是在豆瓣影评里面,打不过那些更早的发布者,因为长年累月的沉淀更容易有更多赞,新人很难出头,即使偶得神笔,但影响力往往仅局限于一个电影的评论区下面。

如果是在豆瓣小组,其封闭性同样会让内容“石沉大海”,更会受到组长的主观因素很可能明珠旁落。

没有创作者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输出,不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不是所有创作者都看商业利益,但必定所有的创作者希望自己能持续上升和成长。为爱发电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单方面发电。

为什么说这是豆瓣最大的问题,因为从这点来看,豆瓣并没有真的“为社区的核心用户提供核心价值”,不是么?

豆瓣还有很多产品和业务细节问题,比如太过在意用户的评价限制了自身发展,比如没有一套很好的框架将各个业务模块有效连接。

我之所以觉得豆瓣在理想主义的外衣之下社区发展并不理想,从本质来讲就是:

绝对自由的外衣下,让恶滋生土壤,影响了更多人的生存空间,是不负责任的;

绝对乌托邦的构想中,却并没有务实地去解决社区用户的供需平衡问题;

绝对平等的交流中,没有为生产者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打砸抢没人制止,公共交通资源挤兑通勤效率低下没人整治,辛辛苦苦的劳动者未得到应有的报酬且改善生活无望。 虽然这个城市的治理者拥有着美好的理想,

但这真是个宜居的城市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梦无畏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idc.com/56525.html

联系我们

111-111-111

在线咨询:

邮件:info@111.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30,节假日休息